核心提示:
日前,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银川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及便民惠民服务有关情况。此次新闻发布会为何放在宁夏召开?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大数据办处长唐勇林介绍说:“宁夏已成为西部地区发展‘互联网+医疗健康’的样板间。对于西部地区,‘互联网+医疗健康’更多的是解决优质资源怎么下沉的问题,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从中受益的问题。宁夏在这方面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。”
加强顶层设计
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阮越盛介绍,为科学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,我区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论证,确定了“12354”建设思路。即夯实一个互联互通的基础,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、区域医疗中心两大中心,强化党建行风建设保障、研究与应用融合保障、创新行业政策支撑保障等三项保障,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、互联网医疗平台、互联网诊断平台、互联网医药平台、互联网运营监督平台五大平台,力争在互联互通、一体化应用服务、产业培育和政策机制方面取得示范创新。
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思路,一年来我区统筹推进了医疗、社保、扶贫等信息跨地区、跨部门、跨层级的协调应用和深度融合。目前,自治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电子病历数据已经达到了1000余万条、对接医保信息1.1亿条、公安户籍信息570万余条。实现疫苗流通全过程实时监控,血液采集、检测、制备、供应和调配一体化管理,120医疗救援全区统一调度,公立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馆业务实现了互联互通。
我区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了DR、CR等影像设备和静态心电、音视频终端等远程信息设备,基本形成“基层检查+上级诊断+区域互认”的诊疗机制。基层医疗机构20分钟内可完成各类医学影像、心电的上传、诊断和收发报告。较2017年相比,2018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、住院人次分别增长了12.5%和13.7%。
另外,我区出台10多个政策文件,建成全区互联网医院在线监管平台,对线上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全程监管。
针对痛点发力
“分级诊疗难,说到底还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不信任。”银川市卫健委主任马晓飞介绍,银川市针对医改痛点创新诊疗新模式,全市建立了五个应用体系。其中,线上门诊体系覆盖市、县、镇3个层级的医疗服务体系,通过“银川市专家远程门诊”和“银川在线互联网门诊”,银川本地三甲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县、区和社区,实现大病不出县,多发病、常见病可以在基层得到诊疗。尤其是“全国专家远程门诊”将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送到银川,实现了疑难病治疗不出省。
“为了给线上医生诊疗提供支撑,辅助检查的专家们出报告实行抢单制。”马晓飞说,五个应用体系之一的远程诊断体系,建立了电生理、影像、超声、胎心监测和呼吸睡眠监测等多个远程诊断中心。通过人员云化、平台虚拟化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,实现辅助检查诊断时间、地域、内容全覆盖,即提供各类检查项目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辅助诊断服务,银川市辖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远程诊断体系,5分钟内便可收到上级医院回传的诊断报告。
截至目前,远程诊断中心已为近300家基层医疗机构、民营医院和区外医院提供服务,累计完成75万份心电图、15万份影像的远程诊断。
落实分级诊疗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,我区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上下功夫。我区建设全区统一的慢性病管理系统,组建“专科+全科”结合型家庭医生团队,多渠道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在线查询、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服务,基层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3.71%和82.54%。
培育产业体系
银川的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得到了企业的支持,其产业体系也伴随共同成长。目前,银川市在中关村双创园建立了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产业园,已落户30多家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相关企业,形成产业集群,打造完整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产业体系。
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,中卫市着力打造多云平台共存、共建、共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。今年4月29日,中卫市成功举办了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(中卫)峰会,“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(中卫园区)”“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宁夏分中心”“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”等正式揭牌建设,与多家云服务企业、医疗机构及行业企业签署了医疗云服务协议,奠定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(中卫园区)试点建设的良好基础。截至目前,数据中心已为区内13家医疗机构提供云服务。
目前,我区已有40余家互联网企业分别入驻银川市、中卫产业园,29家互联网公司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。在银川市注册的线上医生总数已达3万余名,累计服务患者达到了1300万余人次。(记者 李志廷)